首页 >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专栏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
时间:2022-02-16 11:41:33  来源:中宏国研  作者:
11月3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建议》内容,有利于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基础,更好地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
 
《建议》共划分为三大板块、十五个部分、六十条建议,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同时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发展新征程,制定方针明确发展新目标
 
(一)《建议》系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我国生产总值已达到99.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75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2019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1.5万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9269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实现;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议》明确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为我国创造了抓住时代机遇的外部条件。我国自身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但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巩固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果,也要为建国一百年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与新要求,也要深刻认识新矛盾与新挑战,辩证的认识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把握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时代特点,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建议》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将是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五中全会《建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了2035年的情景,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分阶段推进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上看,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具体细化为以下远景目标。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九项远景目标描绘我国2035年发展情况,明确“十四五”时期发展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应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包括物质文化生活在内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着重关注并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突破1万美元,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若我国人口总量规模保持稳定,根据发达国家人均生产总值1.2万美元的门槛来计算,“十四五”时期我国GDP增速应为5.5%,GDP可达到1.5万美元,相较过去经济发展增速虽有所减缓,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对发展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正确认识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构建以新发展理念指引的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奠定充分基础。
 
(四)《建议》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原则
 
《建议》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同时,《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系统观念。
 
指导思想和五项原则指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做好“十四五”规划的前进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坚持系统观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在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五)《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建议》从六个方面确定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明确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质量效益提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民族凝聚力。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高效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筑牢生态安全平常,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改善分配结构,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国家行政体系,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提升行政服务效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健全防范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推动国防军队现代化。
 
六“新”目标,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要求为辅,在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和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发展将成为工作重点。目前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门槛为1.2万美元,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为我国创新水平提升、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指明前进方向。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重大举措、重大改革、重大工程
 
《建议》在勾勒“十四五”时期及2035远景发展蓝图后,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领域提出一系列发展任务和要求,总体上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确定新目标,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正确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特征,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十四五”规划中突出落实好“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安全”等关键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同时,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国内市场、产业发展形成闭环,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自主性,形成经济良性循环。推动形成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形成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议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作出了全面系统地部署,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展开,有很多创新的思想和重大的举措。
 
(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培育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推进各地区因地制宜的提升科创能力,加强创新协同,积极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关键领域基础技术研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工程,优化配置科研力量,构建高端科创信息交流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要素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加强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十四五”时期,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造创新型国家将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前沿技术研发提供利好。201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8.4%,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7%,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营收增速达12.7%,高于服务业增速3%,当前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63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达43.4%。因此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战新产业领域处于快速发展中,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攻关“卡脖子”技术,重点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发展,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突破部分国家对我的技术封锁和遏制,同时完善新基建建设,构建大数据中心、5G通信网络等设施为创新提供良好基础支撑。
 
(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将“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聚焦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化发展等重要方面,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推动我国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通过完善国家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国内产业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形成高附加值、高创新力、自主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空间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推进能源革命和水利设施建设,围绕新基建重点领域如5G通信、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作进一步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数据安全。
 
 
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化提升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发展水平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发挥我国产业规模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品牌附加值,向产业高端环节进发,另一方面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强化研发与服务,推动品牌设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高端业态发展。因此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建筑业、轨道交通提供高质量发展空间,同时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也促进数字经济、物联网、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对工业软件、文化创意等领域均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升级消费结构,拓展多样化投资空间。依托国内市场,畅通各个环节以构建国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均衡发展,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支撑,形成需求与供给相互提升的动态平衡。发挥比较优势,吸纳全球资源要素,积极促进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完善一体化调控体系,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贸易方式,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增加公共消费,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进一步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完善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短板,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立足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供给结构,升级消费结构,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和断电。对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诸如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领域均有拉动提升作用。同时拓宽多种消费渠道,开拓线上线下、城乡消费市场,为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提供发展方向。面向国际市场优化商品结构和发展布局,对跨境电商、制造业产业环节整合均存利好。新发展格局对新基建有更高的要求,能够带动5G通信、大数据等领域发展提升。
 
(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善于用改革办法破解难题疏通堵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政府既要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更要为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创造条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高经济治理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发挥地方实践探索作用,不断推进改革举措落地生效。
 
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于畅通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有较大帮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金融、房地产领域创新提供契机,推动能源、铁路、电信、公共服务事业等领域的国有资产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市场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创新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个体经济发展活力,为我国服务业发展提供利好,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建设智慧农业。实施村镇建设行动,提高县城、村镇综合服务能力,因地制宜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帮扶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保护好基本农田、农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有效引导人才、资本、技术下乡。
 
 
围绕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对现代农业、现代食品、都市生态农业均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因地制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为北斗产业、空间地理信息利用及遥感观测等产业的发展提供窗口,加速无人机、农机装备等制造业领域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的过程中,为环保产业、绿色建筑、生态农业等利用提供发展契机。
 
(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公共资源布局和空降格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市更新,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人口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现代化都市圈。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中西部地区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的经济发展局势有可能出现新变化,一批新的增长极如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长沙等得以凸显,有助于培育壮大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临空经济发展,对于文化旅游、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探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释放适龄劳动人口,客观上促进住房租赁、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发展。
 
(七)促进和谐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创新,发展绿色建筑。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对绿色建筑、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也为绿色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在拓展国际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提供强大支撑。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对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有积极作用,同时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自贸区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平台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在提升优势制造业产品质量与价值的同时,推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数字经济等领域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输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综合竞争力强的产品。
 
(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就业优先,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鼓励生育,降低养育教育成本,积极应对少子化,同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系统,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向全社会提供社会治理的参与途径,建设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创新是与社会治理,推动现代化事业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收入水平和稳定扩大就业为主,以经济发展为就业导向,强化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育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教辅培训的发展,推动教育产业数字化,加快在线教育培训领域的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大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达到12.6%,基数大,速度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明显特征。从先进制造业角度看,大力推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个人智能终端、中医药等领域发展,设计针对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的日常及特殊需求用品具有较好前景。从现代服务业角度看,提升医疗康养等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培育医养、康养新业态,提供多样化健康服务。同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5G通信等技术不断推动远程医疗、医疗机器人、脑科学等新兴、前沿技术领域发展。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建立完善各项监管、审查、预警机制,增强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经济风险预警,做到重点产业、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领域安全、自主、可控,保障基础设施安全,构建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发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势,构建国家安全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国家、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大数据信息滥用。促进智能电网、5G通信、轨道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细分领域的产业发展,提升资源和设施安全利用水平。提高对金融、房地产领域的风险监控,加强对生态环境安全的监管。继续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高效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围绕市场主体、发展要素、外部环境、落实机制等方向出发,推动新时期、新格局下我国各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市场主体乘势而行
 
《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至2035年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也为各领域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发展格局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时,企业应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提升创新能力,国有企业注重市场化改革,中小微企业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寻找创新突破,抓住“十四五”时期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窗口期和“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等营造的发展契机,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产业集群。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充分发挥财政支撑和要素优化配置职能,促进优秀资源向最需要的领域集聚。建设提升创新服务平台,提高我国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加快产学研合作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励扩大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各项生产要素供给,强化多类型人才培育,多方面支撑“十四五”时期产业、企业发展。
 
(三)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资源共享、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大国协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应对全球新挑战。
 
(四)健全规划制定、落实机制
 
深入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好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形成新时期、新阶段、新格局下的发展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门问策吸纳全社会的意见,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五中全会及《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宏伟蓝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奋斗方向。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建议》内容,作为今后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顽强奋斗,不懈努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版权声明:呼伦贝尔担保网为开放性信息平台,为非营利性站点,所有信息及资源均是网上搜集或作交流学习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本站仅提供一个参考学习的环境,将不对任何信息负法律责任。除部分原创作品外,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果您发现有部分信息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
热点推荐